HOME ABOUT PROJECTS Exhibition Press
ABOUT Zero Boundaries
Zero Boundaries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of its kind in New York to showcase the next generation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Taiwan.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presents selected works from 37 artists and designers, working in film, new media and interactive design, to examin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of art, design and technology.The exhibition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關於零界限

文/陳佳音Jiayin Chen
當設計與藝術交會,「零界限」,代表了何種意義? 在今日,科技是當代藝術的創作的媒材、數位設計不可或缺的工具,科技時代的人類生活同時也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在科技、藝術、設計的不斷對話中,「零界限」意味了什麼?更遠一點,從歷史與地理的脈絡下觀看,「零界限」這個詞彙,用於位處太平洋邊緣的小島台灣,它所承載的期待與寄託的寓意為何?並且,當這樣的一種描述,放到台灣--紐約兩地的框架裡,零界限,其實是關於什麼界線的想像? 此次獲邀展出的三十七位藝術家,同樣都是成長於1980年以後的台灣,所謂八零後與九零後的世代,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變遷,從政治上的戒嚴末期、解嚴與民主化,歷經認同危機、以及近年社會的集體焦慮等,又無論是流行文化或共同的青春記憶,這些大小事件直接與間接的形塑了這一代的世界。經過了二三十年,在這個時間點上,他們的創作正從青澀轉趨成熟,許多人已累積了重要的國際展歷,他們的作品中既流露了世代的共同氣質,也展現了獨特的創作視野,在這樣的理解下,「零界限」以大型展覽的形式,有如為這個世代的創意工作者建立一份文獻記錄,作為階段性的回顧與梳理。而「零界限」另一層的意義,也是這個展覽與紐約的聯繫--即「紐約」與這些創作者的交集。這些旅居海外的年輕藝術家有如城市的漫遊者,從作品裡可以看見他們對於異鄉生活敏銳的觀察、對於城市的投射與想像,以及城市與生命經驗的私密連結。

城市、文化與失語

劉乃瑋創作的短片「Something Important」即是一段不同時空下,他與父母間的故事。像一根隱形的線,紐約串起了愛情、親情與生命間遺落的片段,同時也像是作者自身的疑問、失落與期待。黃尹姿的錄像作品 「失語 APHASIA」,透過一人分飾四角:上海、客家、日本、以及說著國語的台灣人,冷面演繹了文化認同的失語狀態、關於殖民歷史的荒誕悲涼、以及自我探索的多重對話。江孟芝設計了一互動界面 「A Stranger to Words 」,靈感來自於面對學習外語適應異地生活的挑戰。她一一記錄每天所讀到的每個單字,依據音節、頻率、長度再轉換為視覺的3D圖像,創造另一種不熟悉的觀看經驗。蕭喆旻的混合媒材繪畫「我的西遊記」,透過傳統神話般誇張的繪法,融入紐約的征途意象。 詮釋紐約,行為藝術創作者周家璿則以扮演街頭遊民的行為,試圖理解被遺忘的城市風景。在白喻萱的計劃「Pin a Color」中,她持續蒐集人們定義「生活空間」的顏色、 郭明哲的攝影拼貼「Reconstruction」,則反轉紐約建築的鳥瞰視角成為高樓大廈的剪影 。黃依文的「Taimerica」是一台混音器,兩邊的唱盤一邊是中華民國、另一邊是美國國歌,觀眾可以自由控制、混音,輕巧的隱喻異文化彼此間的碰撞。

自我、形相、形象

在信仰科技已經取代宗教的時代,許多作品探索了人類與科技間的關係,以及觀看自我的方式。「Collaborative Self-Portraits」是藝術家余香瑩與Alon Chitayat運用3D技術掃描對象全身,產生了立體的「畫布」再以2D的繪畫方式將臉孔表情與特徵塗於畫布之上。通過這樣的方式,藝術家提出究竟「表象」或「身體」界定了我們?「肖像」究竟存在於哪一種界面才更真實?另一件此次展出的作品「Replica形似」,即是藝術家黃逸寧利用鏡子、屏幕與即時回饋的影像,映射出變形的影像與不斷迴圈的自我提問。馮鈺婷與吳和儒 的機械裝置「Face Us 2.0」是一台臉孔辨識機,透過機器有限的能力,機器成為了人類臉孔的仲裁者,機器無意識的動作,卻在主觀投射下產生審美價值與文化強權的辯論。藍巧茹繪畫「 In the Mist of Lights and Shades」在鮮豔欲滴的人工毛布上直接剪出花與植物的形象,創造出看似裝飾性的繁複效果,「剪」的動作,是她對繪畫「加法」的反動,同時是她對消費社會、女性身體意識的探索。魏欣妍以身體與行為作為創作媒材,她的作品將以現場的方式,每次邀請一位觀者在行走間聆聽一段故事,透過在公共場域重建親密的時刻,產生人們交流的可能性。王湘靈的攝影系列「Leave」的畫面中醞釀了錯置、曖昧而詭譎的情緒,似曾相識的形象、特意的留白去詮釋「離去」的感受。

物件與歷史、人與科技

施昀佑的翻模雕塑,來自於他審視的物件。他將原本視線角落的物件翻轉成為觀看的主體,成為事件、歷史刻痕與背後情感的載體。孟祥璐的創作以「鈕扣」與「燈箱」層層的隱喻投射。將「我」印在透明的鈕扣上,漸漸變淡而消失,或是以隨機搜尋的陌生人相片,夾入鈕扣的裙帶中,產生詩意的想像。莊金龍 的裝置「Raum」,用木框、滑輪、電路控制板、伺服馬達與黑網,以物理機械的方式做出擬人化的動作,使平面延伸為三度空間的形體。溫淨淳設計的盒型錄像裝置「SENSES part I : Pupil」中播放著反看觀者的瞳孔:藝術家探討了數位時代下視覺與數位屏幕間的關係,以及人與科技間的關係,究竟誰看著誰?「Virtual Shadow」的創作者黃睦迪也同樣思考了虛擬中的「真實」、關於線上與線下身份的曖昧化與自我存在界面的討論。又如作品「Embu」,黃鈺淇試圖創造與光束共舞的情境。在藝術與設計交會的領域,科技本身既是工具,也是目的,人與科技在虛擬或實體界面的互動能以更輕盈的方式去理解,例如余政彥、藍英禎、Maria SAINT MARTIN、Natures Ganganbaigal共同設計的一款動畫遊戲「Rising Guns」,參與者可以化身上海三零年代的戰地記者,拍攝虛擬空間的照片。

互動、設計與日常之外

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更重於科技帶來模仿人性的溫度感。馮鈺婷的「DEAR DEER」以詩人鹿先生遇到創作瓶頸,邀請觀眾共同創作關於個人經驗的一首首短詩。沈秀穎的作品「Lettergraphy」是一台追蹤人們手寫字跡而自動轉化為抽象繪畫的機器,以充滿童稚感的方式展現了機器與人的關係。另外例如林尚儀的短片「What The Jack」、莊涵茹「We Have Something to Say」,他們運用語言的幽默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高筠欣設計的應用程式則讓使用者輕鬆製作個人風格的音樂影像。余奕萱為當代音樂大師所設計的書本封面「Contemporary Music Series」以不同的音樂風格作為發想的靈感。 蔡宛蓉的視覺設計以拋棄式餐具發想 、陳宥儀則將三國志角色的塑像與象棋結合。此次參展的其他影像作品,也包括許多製作精細的動畫故事,如田孟淳的動畫尋寶記「Treasure Nest」、吳弘琳的短片「Marcescent」關於女孩與黑鳥在險惡森林的經歷。莊惠祺的「Across the Light/ 微光瞬息」捕捉了有機體中微型結構與光影的變化,以3D動畫展開一場奇幻旅行。短片「情殺案」,來自詩人夏宇同名的詩,文字簡潔卻充滿隱秘的意象,劉旻手繪的動畫也帶有一樣的黑色風格。此次的攝影作品,例如陳沅鏡頭下清新詩意的瞬間、陳芥平利用鏡面、攝影輸出,記錄移動中的城市風景。戴言儒的作「Fianco – A — Fianco / Side – By — Side」將不同情境卻能巧妙呼應的構圖並置,以線條架構另一種觀看的視角。

在「零界限」的命題下,展覽將所有的作品同時並置呈現,互動設計也可以同時是一件藝術作品,試圖喚起觀者重新思考三者的定義,而無論使用的科技如何相異,回到作品本身,每次創作的初始,其實也是日常生活裡,無分年齡、地域與界限都可以理解與共鳴的主題。



Team
The curatorial team of Zero Boundaries is formed by scholars, experts and young art professionals in the greater New York City area.

Kyle Li - Exhibition Advisor

Mu-Ti Huang - President, Website Design, Copy Writer

WenChing Li - Public Relation, Projection Mapping

Yu-Ting Feng - Equipment Manager, Projection Mapping, Manager of NYU-ITP

Jiayin Chen - Exhibition Curator

Chieh-Li Wei - Art Director

Tiffany Chou - Website Constructor

Tiffany Kao - Online Content Management, President of The New School TSA

Milk NaiWei Liu - Manager of SVA, Projection Mapping, transportation consulting

Bo-Chun Xiao - President of Pratt TSA
Sponsors